威廉斯塔德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读书分享发达国家郊区建设案例与政策研究
TUhjnbcbe - 2020/9/27 15:43:00

目录

第1章导论:西方发达国家城市、乡村和郊区的划分

第2章英国伦敦都市区和英格兰的郊区

第3章法国大巴黎都市区的郊区

第4章德国柏林都市区的郊区

第5章荷兰兰斯塔德城市群的郊区

第6章比利时中部城市群的郊区

第7章爱尔兰都柏林都市区的郊区

第8章意大利的郊区:以米兰和托斯卡纳为例

第9章市区支配的西班牙都市郊区:马德里和毕尔巴鄂的郊区

第10章澳大利亚的郊区:以墨尔本都市区为例

第11章加拿大的都市郊区:以多伦多都市区为例

第12章郊区的国家:美国的奥兰治县和费尔法克斯县

第13章对蔓延式郊区化公共*策的经济学批判

第14章保留农田和开发都市农业的经济价值和方法

第15章保留郊区开放空间的经济价值和方法

第16章郊区地方*府: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规划建设和管理

第17章结论:发达国家郊区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以美国为例

大家晚上好,今天我们进入本书的第二部分,*策分析篇。所以后面的章节都是文字,我尽可能补充一下生动的素材。

在前几章中,我们分别综合地考察了11个工业化国家的郊区发展问题。

这一章,我们集中介绍学术界对导致郊区蔓延的公共*策所作的经济学批判,特别是研究他们考虑问题的思路。

这一章,甚至以后各章,都涉及到了许多这类论辩,各方似乎都有道理,所以,我们需要独立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断,并不存在一个唯一的正确答案。

对都市问题及其公共*策的空间方面进行研究是都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向内发展还是向外发展,组团式开发还是“摊大饼”,都是区位选择问题:区位选择不当,产生都市问题,都市问题反过来又影响选择。

例如就业机会的郊区化可能导致城市核心区的经济衰退,城市核心区的衰退进一步导致中产阶级家庭向郊区迁移,他们的迁移可能不仅带走了税收,而且“掠夺”了本属于城市中心的*府投资,如建设公路而不改善城市内部道路,建设郊区学校而不改善内城学校。

同样,地方*府对郊区开发给予的许多经济优惠*策实际上让一部分人获利,而使全社会有所损失。如何在制定公共*策时考虑它的空间效果,正是都市经济学要研究的问题。

这样,都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就不仅仅是关于都市自然环境的可持续性,也同样涉及到都市社会和都市区域内部公共经济资源的可持续性。

经济学视角下蔓延式郊区化表现为:

以不可持续的方式使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尤其是土地。同时,蔓延式郊区化也正在以不可持续的方式使用公共财*,从而衍生出社会的不公平和分化。

第13章

对蔓延式郊区化公共*策的经济学批判

13.1郊区化与公共投资分析

郊区化是有社会和经济投入的。

把人口从现有的城市中心移到新的郊区正在重复建设公共工程设施、道路、学校,而城市中心的学校和基础设施正在继续衰退。这种不可持续的增长模式导致发展更多的城市和郊区中心。

如果承认蔓延式的郊区化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那么可以考虑建设一个蔓延式城市的费用是否会比在旧城镇里建设一个“紧凑型”的城市要高。这个问题可以分解为若干方面。通常讨论的论点如下:

1)郊区蔓延所引起的相对高的基础设施投入;

2)对郊区蔓延的隐形补贴;

3)低效率增长模式的费用;

4)税收问题和商业开发问题;

13.1.1基础设施投资

以蔓延式的郊区的每个单元来计算,包括道路、人行道、给水排水在内的基础设施的投入要比紧凑式开发高。

按向每个住宅单元提供这些服务的费用来计算,以蔓延方式开发的郊区是以紧凑方式开发的市区的2倍。

在规划指导下的紧凑型开发仅仅在道路和给水排水方面就可以节约20亿美元以上。

在不同人口密度情况下,所有相关的基础设施投入因素。

就基础设施建设而言,的确存在一个投入效益最佳的人口密度水平。

之所以开发商可以继续按照蔓延的方式在郊区开发,原因是土地相对便宜。在大多数情况下,开发商仅仅偿付宅基地上的基础设施费用,而市*府、县*府和州*府支付宅基地之外的给水排水系统和道路系统的所有费用,同时,他们支付学校、消防、警察、垃圾转运站和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水库和水处理厂)的费用,以支持新开发。

*府所支付的这些扩容费用来自于新老业主的税收和房地产税。而对于老业主来讲,与新业主共同分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增容费是不公正的。当然,这笔费用还会分摊到这个社区中的新增人口上,它们能够间接地影响到这个地区的老业主。

重新开发一个褐色地区和其他类型的城市用地,不一定要求建设一套全新的基础设施。有的时候,需要对原有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一些更新。但是,对于大多数城市社区来讲,这种更新只是一个日常维修的问题,而不是推倒重建。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州际公路系统和所有与它相联系的道路系统实际上都是对郊区化的巨大补贴。没有联邦*府和州*府建设的高速道路网络,郊区那些独门独院住宅、购物中心、工业和办公园区不可能存在。

与道路建设相反,为城市提供服务的公共交通项目得到的资金相当少,假定用美元1年(不包括间接费用)乘上年的1.9亿私人车辆保有量,于是得到亿美元的购车和运行费用,加上亿美元的道路建设费,整个道路系统在年的费用达到亿美元。如果再把拖车也加上,整个道路系统在年的费用将达到亿美元。

如果公交系统的费用为亿美元,那么,公交系统占两者之和的3%。这样,就整个交通系统而言,国家大约花费了私人与公众、公路与公交全部支出总额的3%,以维持全部出行中2%~5%的对公共交通的使用。

13.1.2没有效率的增长模式

另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以蔓延方式所进行的郊区开发是低效率,而这种低效率的增长模式引起了区域费用。

在美国,迅速的郊区化已经引起了巨大的财*资金的短缺。新的公共设施,如学校、道路、排水都需要紧随迅速发展的步伐,那些新开发的地区过去几乎没有这些公共设施,那里原先不过是农田和森林。

这些公共设施的投入并不是服务于大都市区的人口增长,而是为了把人口转移到另外的地方。这就意味着,把资金使用到不需要的公共设施上,而那里事实上已经存在满足人口增长的基础设施。

在宾夕法尼亚周围的9个县中,~年,新建座住宅,而人口仅仅增加了人。

自年以来,美国大都市区的中心城市(特别是东北部和中西部地区)人口持续衰减。到年,郊区人口达到全国人口的62%,而中心城市的人口平均每年减少万。年,有些城市的人口开始回升,但是,中心城市人口增长的速度远远不及郊区人口增长速度。郊区仍在继续发展。

过去50年,如果中心城市的人口保持稳定,那么就不会有巨额的郊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投资,如道路、排水、饮用水和学校。

这种迁移式的增长对于区域经济来讲,已经产生负面效果。中心城区被迫使用日趋减少的税收,勉强修理和维护老化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而郊区则使用*府基金,以现金的方式支付新家庭所需设施的建设,包括新的道路、新的学校和新的排水系统。所有这些新的设施同样像城市里的设施一样,需要维护和修理。

所有这些意味着对每一个人征收更多的税收。在城市里,因为人口减少,税收总额减少了,所以必须对城市里的人征收更多的税收,以弥补资金的短缺;在郊区,因为要建设新的设施,所以也要增加税收。

13.1.3追逐商业税收

无论是在城市还是郊区,居住开发总是负收益。花在教育和其他公共服务事业上的费用总是比返回的收益要大得多。

因为商业开发可以帮助支付一部分学校费用,所以许多社区都致力于吸引商业开发。当然,长期来讲,商业开发可能导致较高的支出。商业项目创造工作岗位,新的工作岗位又产生了在附近建设住宅的需求,新的住宅建设需要为把商业项目吸引进来的社区提供更多的补贴。这就使一些社区吸引出更多的商业投资,以弥补因住宅开发而产生的新费用。

13.1.4抵制区域协调

对于任何大都市区来讲,吸引中心城市商业和工作岗位到郊区发展的模式在财*上是不合理的。

尽管这种发展模式在区域层次上是低效率,并且对中心城市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在郊区化过程中的巨额投资50年以来从未间断过,并且要维持现状,这种投资还将持续下去。

最新开发的郊区还将重演这个过程。我们还是要以区域协调的方式来处理未来的问题,我们社区必须把区域看作一个整体,而不是把它看作与自己利益无关。

13.2社会分化和“郊区化”

在美国,最令人忧虑的郊区化问题之一是,郊区化在地理上分割了种族和社会经济阶层。

美国之所以产生这种状况,并非只是*治上的歧视,主要还是借“看不见的手”来实现资本的利益。为什么说是资本的利益呢?不要从道德上讲,谁都懂需要从经济上讲清社会分化可能带来的资本利益。

13.2.1“看不见的手”和被分隔的大都市

在美国的每个大都市区域中,黑人总数的64%住在中心城市,白人总数的72%住在郊区。

年,美国的大都市区域中55%的贫困人口居住在城市中心,而在年,这个数字少于33%。

在第一个现代郊区建立起来之前,富人和穷人、黑人和白人,相互之间的居住距离不远。不同种族和阶层的人可能住在城镇的不同区域里,而他们之间的距离一般都在步行范围内,或几个车站而已。

几百年以来,不同种族和阶层的人在街上、市场里,甚至于家里相会的机会比现在这个郊区化的世界要大得多。

1.有轨车向外延伸

随着轨道交通、地铁、有轨电车的开发,这种情形第一次发生重大变化。有轨电车和地铁把中产阶级家庭引到了市中心之外的地方居住。

中产阶级家庭沿着有轨电车线路向外迁移,而那些不能承担搬迁费用的人继续留在城市里,那里紧靠他们工作的地方。

2.小汽车和贷款

真正改变这种状态的动力还是小汽车和萧条时期的住房*策。汽车很快把郊区变成了只能使用汽车才可以到达的地方,在那里,没有自己的汽车便不可能生活,于是,那些没有能力购买汽车的人不可能居住在郊区。

今天,90%的美国家庭拥有一辆汽车,而仅有70%的非洲裔美国人家庭拥有一辆汽车。

从另外的角度看,非洲裔美国人家庭占美国家庭总数的12%,但是,在美国没有一辆汽车的家庭总数中,黑人家庭占了35%。汽车使我们的郊区可以远离旧城市,可以远离那些贫困的街区。

不仅仅是汽车导致了郊区的发展,拥有一所自己的住宅的“美国梦”也是导致郊区发展的重要因素。

美国的住宅贷款机制是在经济萧条时期联邦住宅局(FHA)提供基金的条件下形成的,它帮助许多美国人购买了他们的第一所住宅,同时,这些*策成为郊区蔓延的基础。

13.2.2公共住宅

联邦住宅局的白色郊区*策被美国公共住宅*策推到了极端。

年的“美国住宅法”第一次把公共住宅建设资金交由联邦*府管理。这个项目的目的是:为每个美国人提供一个殷实的居住场所。如同其他一些有着美好愿望的项目一样,最终结果大相径庭。公共住宅主要针对中心城市的贫困人口。

年法规设立了美国住宅局,其工作任务是通过市*府的住宅机构向公共住宅的项目提供基金。

如果一个社区认为有这个必要,那么他就建立自己的住宅机构,常常拆除贫穷的街区,然后把这些居民集中到高密度的住宅中去,从而造成了更为严重的隔离。

不同于拆除旧的贫民窟,公共住宅的集中实际上导致周围的邻里街区进一步和快速恶化。那些住宅被拆除的家庭搬迁到邻近街区和那些缺乏设计的新住宅中,进一步鼓励了犯罪和在公共场所的乱涂乱画。

这些公共住宅很快变成城市中最危险的地方,动摇了原先建立起来的有凝聚力的黑人社区的基础。随着家庭成员增加,越来越多的人需要分开居住,他们把自己的名字列入了等待公共住宅的名单中。当这些开发项目影响到越来越大的区域时,人们便开始离开城市,搬到郊区去。

这个*策的结果是把那些贫穷的族群孤立在今天大都市的城市部分。

校车项目就是针对消除种族隔离的目标而提出来的。虽然这些项目是绝对必要的,而且具有美好的愿望,但是其结果还是不尽如人意。

在这个项目下,更多的白人和中产阶级家庭搬迁到郊区,他们的孩子可以到郊区的学校去上学,他们可以对学校教育有更多的发言权。

那些有条件的家庭,尽管住在城市里,他们把孩子送到私立教育系统中去。结果,因为市*府税源的流失,整个中心城市的学校开始衰退。教育是人们离开城市的另一个因素。

(天津是因为优质教育都集中在市内六区,大家在孩子未上小学前住在外围地区,而在小学阶段又搬到拥挤的市内六区)

13.3居住模式、郊区的多样性和隔离

今年我们所看到的居住模式是郊区蔓延发展的结果。

它给美国的历史留下了一个不可磨灭的印迹:种族和经济的隔离。

区域蔓延把新的工作机会与留在中心城市的那些人们隔离开来,创造了一个表达工作和就业者之间关系的术语——“空间错位”。通往郊区工作场所的高速公路实际上给那些没有经济条件在就业单位附近居住的人造成了一个障碍。

在20世纪80年代,芝加哥、克利夫兰、代顿、底特律、格林斯博罗等大都市区,%的新增工作岗位都在郊区。在双城地区,区域新增就业岗位的90%也是在郊区。

但是,如果没有汽车,不能够顺利地使用公共交通,要想得到郊区的工作岗位是非常困难的。

在纽约地区,有着巨大的公共交通系统,然而,清洁工、餐饮业工人、幼儿园老师每天大约需要在公交车上花4个小时在城市和郊区中穿行,而如果他们使用小汽车,只需要30分钟。

对于今天的大都市区来讲,一个简单的坏天气就足以引起巨大的混乱。例如波士顿下大雪,这可能意味着办公室关门,不是因为人们不能去工作,而是因为学校可能关门了或者推迟开门时间,家长必须留在家里照顾孩子。学校开门晚或干脆关门的理由是,老师不能准时到达学校,因为他们住得太远,简单地讲,他们在经济上不能承受居住在他们正在工作的学校附近。

1.贫穷仍然留在城市里

虽然有色人种开始向郊区迁移是件好事,但是它也留下了问题。一些学者提出,黑人中产阶级向郊区迁移,低收入的黑人继续留在城里,结果是城市税源的进一步减少。这就产生了种族的和经济的地理分割。

少数中产阶级有色人种迁移到郊区,这同当年中产阶级白人向郊区迁移而把贫穷的白人留在城里一样。事实上,这是一个现实,如果它继续下去,城市中心将继续处于不健康状态。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城市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

当中产阶级正在离开城市的时候,贫穷的人还住在城里,这是一个令人担心的问题,因为城市不能够提供安全、服务和适当的教育,而这些东西都可以在郊区找到。

2.郊区的贫穷

美国统计局的资料显示,~年间,与美国所有中心城市之外地区相比,居住在城市中心的贫困人口的数目没有增加。这似乎表明,在城市中的贫困人口数目相对于郊区没有增长。

另一方面,在美国的城市中心之外的大都市区里,~年间,贫困人口实际上增加了万人。其他资料也支持了这个倾向分析,过去属于城市的问题,如失业和犯罪,现在也蔓延到了郊区。

正如我们以前提到的,它并不是发生在所有的郊区。郊区中所存在的这种差异还是地理的,发生这些变化的郊区不是新开发的郊区和远郊区,而是那些近郊区,那些靠近城市中心的旧郊区。

新的远郊区的住宅开发和就业中心的建立,已经使近郊区面临衰退。郊区开发早期阶段所建立起来的那些地方,有许多旧的住宅,老化的商业设施,与城市中心的紧密关系。那里的有些住宅造价是低廉的。

弗吉尼亚大学的威廉·露西和戴维·菲利普斯教授对美国的24个城市化地区的个郊区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个郊区在~年期间,实际收入减少了。

而在这个郊区中有50%不仅收入减少的速度而且人口减少的速度都比中心城市快。几乎所有衰退的郊区都是原来的近郊区,这种衰退与人口持续向远郊区转移直接相关。

这些倾向意味着,当大多数中产阶级白人向远郊区迁移之后,那些内城的特征,贫穷和种族孤独,已经发展到近郊区。

虽然年人口统计资料表明,原来人口衰落的城市现在正在增长,但是,这种人口增长主要来自于移民,而不是郊区人口的返回,内城郊区正在衰退,在不同种族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差别正在扩大。

13.4增长的城市和膨胀的边界

R·厄特(R.Utt)博士在他的《城市和郊区的关系》一文中提出,美国的城市核心区域的人口正在流向日益膨胀的远郊区。

他提供的资料表明,~年,美国前20个城市中的8个城市的人口实际上是增长的,所有20个城市人口纯粹增长总和为万人。

《纽约时报》对年的人口统计的分析似乎确认了这一点,这个分析提出,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最大城市的人口增长速度是20世纪80年代的2倍。

实际上,我们会发现人口增长可能是郊区的人口增长,或者是郊区扩大后计入的人口。有一个例外,洛杉矶人口有了增长,人口密度也有了增长。

有人对个美国城市的人口密度进行比较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大部分人口增长的城市,人口密度增长是在郊区。

中产阶级家庭向外迁移的城市问题是由城市本身引起,是多年来城市*策的失误所致,解决办法是给城市中心松绑,减少对投资的约束,实施宽松的税率*策。

学校、犯罪和住宅是那些有孩子的城市家庭最为关心的问题,学校常常是居于榜首。在大都市区的郊区建设了大量新的道路、学校和和排水系统。结果,美国的大都市区域成为基本的经济单元。这些区域包括了城市和郊区,大都市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健康最终影响大都市区各个部分的健康。

喜新厌旧是美国城市发展的一个长期倾向,它长期没有受到干预,并且还将继续下去。同样,种族和阶层在地理上划分也是这种喜新厌旧的开发模式的特征。在这个开发模式下,抛弃的不仅仅是旧城资源,也抛弃了住在那里的人,使他们没有机会得到郊区的新的工作岗位。这是美国人的一个共同看法。未来属于那些自己有能力得到机会的人,没有能力的人只能退出竞争。

总结

本章从城市经济学的角度,去讨论郊区化带来的基础设施投资高低的问题,以及在保证综合平衡的基础上,基础设施投入有一个投入效益最佳的人口密度。通常经济平衡帐是我们规划修改的推手之一,国外城市也不例外,*府从某种程度来说也是经济学中提到的“经济人”,要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另外本章提到的优质教育资源通常布置在郊区,这对我们天津的郊区化道路还是挺有启发的,要想人往外走,光有优质的居住环境还不够,医院等好的配套设施。

今天的领读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精彩观点

豁然开朗:

郊区化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郊区化不同的国家先后不同,模式有些不一样,但总的规律是相同的。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和机动能力的增加,人们需要接触自然,有更好的居住空间环境,市场这支无形的手促成了郊区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然。

美国的郊区化是与美国不可分割。美国的成功部分依靠郊区化,但过度蔓延也是美国的问题。不过,把美国所有的经济社会环境问题都归于郊区化是不客观的。

美国对应郊区化批判的观点已经有半个世纪,但没有任何根本的改变,只是新都市主义对郊区化提出细节的修正。而与此同时,欧洲等其他国家的郊区化也在继续,我们可以从前面的领读中清晰地看到。

美国人反对郊区化的一个小心眼是担心中国、印度这样的大国如果都像美国一样的郊区化,地球承担不起。简单算数肯定是这样,但中国、印度也不可能实现美国那样的郊区化。

我们过去受的教育,或者与我们的潜意识一致,认为郊区化就是不好的,所以必须控制郊区化。但我们几十年的实践下来,结果如何哪?不管是城市,还是城乡郊区问题更多!

郊区化如果是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那么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控制郊区化,就是要违背城市化的客观规律。我们总是认为规划是无所不能。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基础是按规律办事。

美国学术界对郊区化的批判有许多正确的,我们应该学习,包括避免过度蔓延、新都市主义等。但过度解读郊区化不可取。假如没有郊区化蔓延,美国的黑人问题、社会公平问题就可以解决吗?

本书的作者叶齐茂先生留学国外,回国后做了大量学习研究、名著翻译工作,令人钦佩。作为他自己写的书,本书主要是资料汇集,今天的观点也是收集国外的研究成果。我们不应该苛求叶先生对中国的郊区化有全面的论述,这更需要我们参与中国城乡规划实践的各位来努力。

但更大的问题是我们规划人员首先对郊区化有更清晰的认识。国家对土地审批的放权试点对郊区化有利,但如果我们沿用过去的做法,也许问题更严重。

郊区化实际就是要贯彻以人为本。发挥市场的作用,深化改革。

我们目前在城市化进程上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除去农民工,所谓常住人口,我们真正的城市化水平可能还不到50%,而美国上世纪20年代城市化已经超过50%。

我们近40年靠市场盖了大量住宅,解决了居民住房困难这个老大难问题,创造了人间奇迹。目前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9平方米,高居世界第三位,但我们的居住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巨大。

前一段

sailzero?领读了大师彼得霍尔《更好的城市》,让我们了解目前的欧洲为了改善城市环境,居民的生活正在做什么,这应该是我们当下瞄准的目标。

我们改革开放40年,基本是旧城更新改造,利用老城教育医疗等存量优势,人口和建筑密度不断加大,造成城市病越来越严重。而外围城市的扩展,除搞了开发区外,生活区建设水平不过,配套不完善,包括形成高层林立的郊区化,违反郊区化规律。

这段时间在做中心主城街区层面控规,通过对现有规划的分析评估,发现了许多问题。领读《发达国家郊区化》,就是为下一步工作积累理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房地产、改变土地财*的切入点之一。

目前看,降低城市外围郊区的住宅开发强度和高度逐步形成共识,市场也提出了这方面强烈的信号。一厢情愿提高容积率,在郊区建百米高楼是走不下去了。

END

本期书籍:发达国家郊区建设案例与*策研究

领读:王亚男

编辑发布:陈君仪

城市的故事Ⅱ

分享专业知识

交流学习感悟

畅聊成长故事

结识同道伙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1
查看完整版本: 读书分享发达国家郊区建设案例与政策研究